《鹿鼎记》鳌拜结局(鹿鼎记鳌拜武功什么水平)

周心琪生活常识

《鹿鼎记》鳌拜结局(鹿鼎记鳌拜武功什么水平)

本篇文章无忧网将为大家介绍《鹿鼎记》鳌拜结局(鹿鼎记鳌拜武功什么水平),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鹿鼎记》中的鳌拜全名叫什么?原书云:“鳌拜,字大理,生于康熙四十三年,卒于雍正元年。”敖白全名索尼,他是镶黄旗人,满洲正红旗人,是清朝开国的吗?原书云:“鳌拜,字大理,生于康熙四十三年,卒于雍正元年。”敖白全名索尼,镶黄旗人,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开国大臣之一,清朝第一任官员。鳌拜在位期间,他独揽大权,独揽大权。他阴险狡诈,野心勃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新版《鹿鼎记》中的鳌拜根本不符合清朝“第一巴图鲁”的光环。

“巴图鲁”是满语,意为战士、英雄,是满洲传统称号之一。

而这个被称为清朝第一巴图鲁的人,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敖白。

在《鹿鼎记》的小说、电视剧或电影中,鳌拜被描绘成满洲第一武士,孔武强大,战功赫赫,武功无敌。一个人的对手。

可以说,在《鹿鼎记》中,鳌拜是项羽、吕布那样的盖世大将,神挡杀神,魔挡杀魔,秒杀空气的主宰。

所以,他从来没有把康熙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虽然鳌拜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对于康熙帝来说,他对自己的威胁太大了,所以他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

于是康熙联手小鬼子韦小宝,还有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决定养一群同龄人,每天练习摔跤摔跤,最后在武馆里擒获了鳌拜,最后死于狱中。

当然,正史中并没有小鬼子韦小宝,但索额图却是真实存在的,与康熙帝推翻鳌拜的过程也大致相同。

在正史中,鳌拜的称号确实是清朝的“第一巴图鲁”。

但是咱们不禁冒出一个疑惑,《鹿鼎记》毕竟只是小说,它可以把鳌拜刻画成无双战将,但是真实历史可不会。

清朝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不计其数。怎么会轮到鳌拜这个从来没有在关外出名的人获得“巴图鲁第一”的称号呢?多尔衮呢?多多呢?如果不是的话,吴三桂也算是候选人吧?

难道鳌拜的战斗功用是排在清初那些真正的开国元勋之上的?

鳌拜何德何能能成为清朝“第一巴图鲁”?

明清战争期间(1642年入关前的战争),鳌拜确实多次立下战功。为此,清太宗皇太极亲自授予他“拔都鲁”的称号。这就是敖博伊《第一巴图鲁》的最早来源。

然而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上台,鳌拜只是清朝众多实力将领之一。

直至顺治末年、康熙初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646年,罗罗浑病逝(被封为延西郡王,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长子、孙子,多次参加关外与明军的战斗);阿巴特于1646年病逝(封饶亲王,努尔哈赤第七子,屡战屡战,立下赫赫战功);豪格(皇太极长子)于1648年死于狱中(因权力斗争); 1649年,多多死于天花(攻克南明弘光政权,南京第一功臣); 1650年多尔衮病逝(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清朝摄政王,清朝第一功臣,清初真正的统治者); 1651年阿济格被赐死(多尔衮、多多兄长也死于权力斗争); 1652年,满大海病逝(谥亲王,代善第七子);禄德浑于1652年病逝(他被封为顺承郡王,此人是清朝第四代皇家将领,代善三子萨哈林的次子,为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巨大贡献)平原); 1652年,波罗病逝(阿巴泰之子端亲王)。 1652年瓦克达病逝(被封为多罗谦国王,代善四子); 1652年尼堪病逝于衡阳(被封为晋亲王,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三子,被名将李定国所杀);济尔哈朗于1655年病逝(清初摄政王郑亲王,唯一能与多尔衮并列的亲王)。看完以上数据大家就明白了,在顺治后期,清朝真正的开国将领、有功之人基本都死光了。

后来连二流都算不上的季杜(济尔哈朗之子)和多尼(多多之子)开始带兵远征。可见,顺治后期,清朝的将领是派不出人来的。

清朝真正能打仗的开国将领和功臣纷纷被杀,产生了两次深远的影响。

一是二流将军鳌拜成为满洲八旗的中流砥柱,星将;其二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将领做大,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所以后来洪承畴当了五省总督,因为清朝能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死了,所以汉官员洪承畴只好出去带兵。

这也是为什么在清朝入关之前,鳌拜并不出名。到了顺治后期,鳌拜一下子成为了“第一巴图鲁”,因为清朝真正能打仗的将领几乎都死了。

这也是顺治帝任命鳌拜为四辅相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康熙年间,鳌拜越来越骄傲。过去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朗、波罗等人都可以镇压他。这些人死后,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就开始镇压他。我不能住在敖博。

顺治帝死后,康熙帝继位,鳌拜被任命为四辅政大臣之一。他的势力进一步膨胀,鳌拜完全无法阻挡。

他的弟弟穆里马、侄子塞本特、尼莫以及当时的侍卫大臣、大学者班布尔山、阿什哈、卡丘哈等,都是他的心腹之人。

四辅相之中,鳌拜虽然排在最后,但凡事都超越了四辅相真正之首索尼。他也不重视当时年轻的康熙帝,经常当面顶撞康熙帝。

《清史记》记载,鳌拜在年幼的康熙帝面前“惊众高声”,“稍有抚慰之情,必遭群臣责骂”。 “凡事都在家里决定,然后实施,开场后往往拿部委官员来讨论。”当时“文武百官皆出仪门”,他仿佛就是当时的太上皇。

这也更加坚定了康熙皇帝扳倒鳌拜的决心。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并收藏无忧网,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优质内容。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评论列表

发布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