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哪些人物(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谁)

陈曼瑶生活常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哪些人物(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谁)

本篇文章无忧网将为大家介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哪些人物(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谁),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故事。在这部电视剧中,刘备的形象一直都是仁义的代表,但是在历史上,刘备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刘备的背景。刘备是汉景帝的后裔,但是他的父亲早逝,所以他从小就跟着叔叔长大。后来,他的叔叔去世了,他成了孤儿。他十岁的时候,叔叔把他带到荆州,给他安排了官职。刘备在那里当过一段时间的官,但没有才干,只能在那里打点零工。

《桃园三誓》的故事纯属虚构。提起“桃园三誓”,中国人人皆知。各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小说都把这个精彩的故事放在第一章,作为整个三国故事的开始。

比如嘉靖壬午这次的《三国演义》就叫《祭天地桃源结义》,是这样描述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的:

刘、关、张三人于张飞庄后桃园杀黑牛白马,祭天地,并发誓:

“年刘备、关羽、张飞,虽异姓,却结为兄弟,齐心协力,济贫济困,学此心。忘恩负义,天人同杀!”

桃园三人组

说得好,干得好。 《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患难与共,让结义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文化结义的典范和标杆,吸引了无数人粉丝。在后来的历史上,不仅人们不断地传诵这个故事,而且还有许多组织和个人效仿刘官章烧香结拜。

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桃园三兄弟”。刘官章并没有成为异姓兄弟,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

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真实关系是什么?

在正史中,关羽和张飞是最早相遇的。 《三国志》记载,关羽年轻时杀人,从家乡河东解县逃到河北涿县,结识了张飞。来到关羽身边,就将他视为兄长。

关羽与张飞初遇

后来,黄巾起义爆发,当地英雄刘备在涿县起兵镇压起义。 《先夫列传》说:“刘备喜结交英雄,少年人争相依附。”这时,关羽、张飞都加入了刘备的帐下。随着刘备在汉末乱世中逐渐崛起,关羽、张飞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称为“天下虎臣”。

我们知道关羽和张飞都是猛将,而刘备刚起兵时就得到了这样的人才,自然会对他们区别对待。 《关羽传》记载:“前主与二人同床而眠,为恩兄弟。”据说刘备与关羽、张飞同床共枕,感情如兄弟。

(与好兄弟同眠,是刘备的领导用人艺术。据史料记载,赵云初投刘备时,刘备也与赵云同床共枕。清朝赵翼认为:三国君主之间的用人艺术各有不同。曹操“以权术相控”,孙氏兄弟“以相通”,刘备“以性相通”。)

赵云还享受了“同床共枕”的特殊待遇

此后,刘、关、张三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关羽、张飞被刘备视为嫡系后裔,在蜀汉权力体系中一直担任要职。刘备任平原丞相时,关羽、张飞为其他部落司马(大致相当于平原郡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军队;杜太守和征服俘虏的将军;刘备升为汉中皇后,关羽为现任将军,假节岳(即战时可以便宜行事),张飞为右将军,假节节(与假节岳地位同等,但礼节不同) );后来,刘备让关羽镇守战略要地荆州,称帝后任命张飞为“令司隶校尉”(统领百官)。

其他史料的记载也可以证实刘、关、张三人亲如兄弟。 《三国志》记载,费石对关羽说:“大王与主君犹如一体,同眠同福。”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如父子;羽死后,不能为军队报仇,为敌人报仇,因为结局与开始的区别不够。”意思是说,根据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如果刘备不起兵,报仇,他会对不起关羽的。

刘、关、张三人名义上没有兄弟,但实际上却是兄弟

因此,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关羽、张飞虽然不是结拜兄弟,但三人之间的关系却非常亲密,几乎就像兄弟一样。可以说,他们三人没有兄弟之名,却有兄弟之实。

那么问题来了,“桃园三兄弟”这样一个不存在的故事最终是如何成型的呢?

除了正史记载“桃园三国”的故事是如何流传和形成外,有记载的、浪漫的三国故事最早出现在隋朝。据杜宝《大冶补记》记载,隋炀帝在水上观看杂剧表演。当时流传着刘备跃马潭溪的故事。

到了唐代,三国故事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刘知几在《世通才传》中说,初唐三国的一些故事是“从道得来,传于大众”的。唐诗中有很多关于三国的故事。例如,李商隐在《甲儿》中写道:“回来后,向客人学习,打败丙野虎。或嘲笑张飞虎,或嘲笑邓艾琪。”意思是儿子活泼可爱,有表演天赋,有张飞那样的胡人气质捉弄客人,也有邓艾那样的口吃。

隋朝有一个马越潭溪的故事

宋代,皮影、木偶戏、南戏等娱乐活动中都有三国故事,“说三分”成为细分类别。此时,“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已然明显(改变了《三国志》尊曹的政治倾向)。苏东坡有记录,说看三国剧时,观众看到刘备战败不高兴,要给导演送刀片;当曹操被打败的时候,观众们非常高兴,纷纷称赞导演。

唐宋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已成为英雄,但三人之间仍只是君臣关系,而非兄弟关系。

经过隋唐宋代的积累和发酵,到了元代,三国演义的故事日趋完善,“桃源三结”的情节终于出现。元英宗治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余氏出版的《三国平话》中,首次出现了“桃源三结”的故事。天地一体。

(有观点认为,刘官章“桃源三杰”祭天地时,祭祀的青牛白马,以及祭祀地点桃源,均源于契丹祭天的习俗、大地、祖先。这说明三国小说、戏剧正在成型,在这个过程中,辽代的契丹文化为其提供了素材和养分。这从侧面说明了三国故事的历史时期。 《桃源三结》初具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借鉴广为流传的故事,加工、整合,写成《三国演义》,第一章为“桃源三结”。 ”。

元末明初,群雄齐聚,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

有学者验证,罗贯中的设计很可能与历史环境有关。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爆发了反元起义。据说,罗贯中也加入了张士诚的队伍,担任幕僚。当时,起义军一方面与元朝军队作战,另一方面也互相吞并、掠夺。情况极其复杂。勾心斗角之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道德渴望:老兵们能表现出一点忠诚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罗贯中强化了“桃源三结义兄弟”的故事,用文字传递真理,呼唤和平,呼唤热爱,哦不,呼唤忠诚和信仰。

为什么《桃园三结》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那么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主要原因是小说《三国演义》、《桃园三结》的故事及其后续发展都非常精彩,作为文学作品具有足够的传播力。

此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桃园三结义”融入了“忠、孝、义”的传统道德准则,符合人们的道德审美。

“桃园三兄弟”的故事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道德品质,如忠、孝、义。这个故事本身就成为这些美德的典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这尤其体现在对关羽的神化上(当然统治阶级也在宣传、神化和利用关羽的形象)。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关羽被塑造为“义绝”,是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凭借这些优秀品质,关羽成为底层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更受到百姓的尊敬。比孔子。关

关羽被神化,尊为“武圣”

而且,“桃园三结”还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它以故事为载体,只需要听和说,不需要读和写(当时读和写还没有现在那么流行),而且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完成讲道的目的,所以大家欢迎。

第二个原因是统治者对“桃源三友”的宣传和利用。

“桃园三结”的故事成型后,明朝的统治者似乎不太用它,但清朝的统治者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用得非常圆滑。

据《清稗类抄卷六十四》记载:“本朝克制蒙古,实用《三国演义》一书。兄弟。以《三国演义》桃源结为例,满洲视刘备、蒙古为关羽,后来入主中夏,恐蒙古将其带去,故屡供奉忠神、武魂、幽人、永威,以示保护,国保民真诚安抚,称赞宣德皇帝关圣以示对蒙古的尊重。”

简单翻译就是清朝统治者承认刘备,让蒙古做关羽这个兄弟,以维持对蒙古的统治。后来,当清军入关后,由于担心蒙古叛乱,清朝统治者给关羽贴上了一长串威严可人的标签,比如“忠武”、“仁勇”、把关羽夸得高一点。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其对蒙古的重视。

清朝利用桃源三兄弟的故事笼络蒙古可汗

不知道是“桃源三誓”的故事真正感动了蒙古还是其他原因。不管怎么说,在清朝统治期间,大部分蒙古可汗都与清朝关系良好。

第三个原因是民间组织对“桃园三联兄弟”的宣传和利用。

“桃园三联兄弟会”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为统治者和民间组织所利用。民间组织也以桃园结义为精神偶像,号召下层民众实现自己的目标,包括反清的政治目标。

清代许多民间团体在入会仪式上都会插桃枝,表达学习桃园三交精神的愿望。著名的天地会甚至将“桃园三誓”写入“三十六誓”,强调“为臣必须有桃园式的忠诚”,并要求会友要忠于自己、孝顺自己的人。父母亲,与乡党和谐。天地会的誓词融合了传统道德和伦理,用忠、孝、义来规范会员的行为。这与桃园结拜兄弟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却达到了凝聚力量的目的。

三义寺成为众多民间组织结盟首选

而且,这些民间组织通常会选择在三义庙纪念刘冠章宣誓,以强化仪式感。

总之,“桃园三誓”已成为民间组织和基层民众效仿的典范,并渗透到全社会。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集团治理的关系》中说:“如今我国人民青葱豪迈,遍地皆是,桃源每日都有信徒,处处都是梁山盟友……”

就这样,“桃园三一”的故事在各个时代、各个阶层、不同目的中得到了传播、宣传、反复使用。它终于从不存在变成了人人皆知,而且很多人都相信这是真的。

参考:

罗贯中:三国演义

杜宝:《大业大记》

脱脱等:《辽史》

梅正正:《论“桃园婚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陈寿:《三国志》

刘知几:《石头》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并收藏无忧网,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优质内容。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评论列表

发布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