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的时间具体时间(圆明园被烧的时间和平安夜)

无忧网生活常识

圆明园被烧的时间具体时间(圆明园被烧的时间和平安夜)

本篇文章无忧网将为大家介绍圆明园被烧的时间具体时间(圆明园被烧的时间和平安夜),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圆明园烧毁的时间并不长,但大火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导致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铸造的。当时的铸造技术非常精湛,所以这些兽首铜像铸造后就一直保存在紫禁城里,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第一尊铜像被洗劫一空。

圆明园被被动焚烧后的场景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150多年来,国内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真正目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广泛流传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掩盖犯罪说。这种观点认为,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西郊圆明园后,进行了大面积的抢劫。后来,为了掩盖罪行,圆明园被纵火焚烧。二是复仇论。这种观点认为,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战争,遭到我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的英勇抵抗,不仅使侵华的目的难以实现,而且使当时的各国政府陷入了困境。两国陷入危机。

1860年9月17日,僧格林沁在通州武力扣押了英法谈判代表帕查利一行39人。英法联军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因此两国政府故意采取报复行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他们认为巴查里等人还被囚禁在圆明园里,而且咸丰皇帝还住在那里,所以把圆明园作为第一个攻击目标。

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出发,上述两种观点都没有说服力。从根本上讲,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主要目的既不是为了掩盖抢劫罪行,也不是为了报复清政府。立即投降,以尽快实现其侵略中国的目的。 —— 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英法发动第二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所谓“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英法两国悍然发动战争。 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并威胁进攻北京。咸丰帝被迫议和,与侵略者签订了《天津条约》。但侵略者认为“条约中的商业条款不能令人满意”,决心趁机再次挑起战争,夺取更多特权。 1859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挑起大沽口之战,但损失惨重。

1860年初,英法重组联军侵华,在英国公使额尔金和法国公使格罗斯的领导下扩大战事。九月,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咸丰帝的逃亡和拒投使得英法两国无法立即实现战争目标,持久战的可能性让他们感到恐慌。早在1860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罗素就曾致函额尔金,提醒额尔金,如果咸丰皇帝出逃不肯投降,“将使同盟国陷入困境”。

英法联军最担心的就是陷入持久战,因为这会让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尴尬:首先,侵略军的补给难以为继。其次,北京的天气条件不允许英法联军长时间作战。英法两国政府多次发出指示,要求联军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并撤出北京。第三,英国反华活动持续,统治集团内部反战声音也十分强烈。因此,如果战争不能迅速结束,陷入对华持久战,势必会给帕麦斯顿内阁造成很大困难。第四,英法联军内部矛盾的加深也促使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考虑到尽快结束战争的需要,额尔金决定“必须像霹雳一样对(清政府)进行迅速而严厉的打击”,而摧毁圆明园“似乎被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就满足所需条件而言。”非常好的举动”,因为“这一举动足以对中国和皇帝造成极大的震动”。英国人戈登亲身经历了圆明园被火烧的过程,还在日记中提到,为了“惩罚顽固分子”清廷”,额尔金“最终决定烧毁圆明园”。 由此可见,英军烧毁圆明园可以达到两个目的:迫使咸丰帝立即投降,震慑咸丰帝。清政府长期执政。

需要解释的是,英法联军为何不选择烧毁故宫?原因是,如果烧毁故宫,可能会导致清政权的解体,而英法两国一直反对推翻清政府。英国陆军大臣赫伯特多次强调“我们无意推翻清朝”。法国也多次重申其“无意推翻中国现任君主”。

从侵略者的角度来看,清政府的存在符合他们的利益,即可以“巩固既得权利,掠夺新特权”。烧毁圆明园可以极大地震动清政府,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圆明园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圆明园独特的政治地位、极高的经济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在清代,圆明园“是皇帝的安息之地”,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相当于清代皇帝的第二宫,是清代统治者的政治中心。王朝经常居住并向全国发布命令。从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常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圆明园居住和居住,在园内处理政务、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领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圆明园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并不亚于故宫。英国人非常清楚这一点。帕克比喻说,圆明园“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就像白金汉宫对于我们一样”。正因为如此,侵略者知道,烧毁圆明园就足以有效地攻击和动摇清政府。

圆明园还具有极高的经济、文化、艺术价值。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最宏伟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里面藏有大量的珍宝、书籍和艺术品。有人估计,当时中、南、北海所收藏的珍品,根本无法与圆明园的藏品相提并论。英国外交大臣拉塞尔认为“圆明园所藏的宝藏完全可以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并驾齐驱,并远远超过兰斯大教堂”。如此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对于英法侵略军来说,当然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他们在圆明园内“凡是送来的,就抢夺,凡是体积过大、不可移动的物品,都肆意毁坏”。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法联军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火烧圆明园不仅可以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的震撼和打击,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而且从中抢夺了无数奇珍异宝。珍惜,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如侵华时期的英国军官沃尔斯利所说:“圆明园被毁似乎让北京当局感到恐惧……这是毫无疑问的。我相信圆明园被烧毁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以达成谈判的最终解决方案。”不少,也加强了我们使者的地位。”

事实证明,圆明园被烧毁后,一直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摇摆不定的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立即投降,并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满足了各方的要求。大国的侵略性要求。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促使清朝统治者态度转变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火烧圆明园。这从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前后清政府摇摆不定的政策就可以证明。

1860年9月初,当英法联军从天津进军北京时,咸丰皇帝仍然试图将联军拒之门外。因此,清政府组织了张家湾之战和八里桥之战,却遭遇惨败。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城时,咸丰仍然拒绝投降,选择逃往热河。八里桥之战后半个月内,英法联军停止进攻北京,希望通过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清政府投降。然而清朝的最高统治仍然在和平与战争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派人求和,另一方面“召南军曾国藩等人会合求援”,试图进行有限抵抗。 10月15日,即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前三天,咸丰皇帝还任命盛保为钦差大臣,“大总统亲赴各省援兵,备军剿匪”。

然而,1860年10月18日英军烧毁圆明园后,清朝统治者立即失去了抗敌的勇气和信心,立即屈辱投降。 10月19日,也就是圆明园被烧毁的第二天,咸丰皇帝下旨,命令易等人“速决各级撤军,并立誓换约”。易纲当晚承认了英、法等国的全部要求,并于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英、法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文件,并签署了《北京条约》。

至此,英法不仅完全实现了,而且大大超出了他们发动战争的意图。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在之前的“围剿”之后突然接受侵略者提出的条件并屈辱投降,主要原因就是圆明园被烧毁,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抵抗意志。易在后来的奏疏中把这一点说得非常清楚:“自从英法联军入城以来,我的壁垒已失,他们的气焰日盛,一旦被反驳,难保不会造成任何后果。”麻烦了;恐怕蛮族不能久留,又会兴起一支。”

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分析说,英军烧毁圆明园后,清朝统治者之所以立即投降,是因为“盖也恐其重蹈暴行”。

综上所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彻底挫败清统治集团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清政府更加“温顺”,扩大在华权益。

对此,英法侵华联军领导人额尔金、格罗随后直言不讳。额尔金在《中英交换和平条约第二天的英国政府》一书中说:“说白了,我们与中国分道扬镳后留下的印象是与约束中国当局的正式条约相比的。还是倾向于前者。所以,我们必须想到报复和惩罚,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严厉的,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格罗还表示,烧毁圆明园“将达成和平协议,避免骚乱,也给大家偷听一下”。侵略者的用心和残忍暴露无遗。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并收藏无忧网,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优质内容。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评论列表

发布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