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日是什么日子(8月19日是什么意思)

无忧网生活常识

8.19日是什么日子(8月19日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无忧网将为大家介绍8.19日是什么日子(8月19日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8月19日是什么日子?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讨智慧,故名“七巧”。它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以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之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浪漫的节日,感受古人的爱情故事。

新华社西宁2月8日电题:三江源:20年硬护打造“中国水塔”

新华社记者卢学礼刘泽兴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都从这里发源,一路奔流到远方。这片地理高地是素有“中国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头。

2021年6月,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全国最伟大的”。

今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周年。从设立自然保护区,到设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再到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在保护建设方面走过了20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

20年艰苦奋斗,守护生命之源

越古宗列盆地,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立春已过,水还在滴成冰。顶着风雪、严寒,七位藏族牧民尼格,骑着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查监测,保护源头生态。

“虽然天气寒冷,但正是巡视夏秋季节无法进入的湿地和草原的好时机。”生长在黄河源头的尼格对生态有着深刻的理解。 “小时候,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化,我们一家人只好去2公里外的河边找水。”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供给区、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退化、恶化。河流频繁断流,大量湖泊消失,野生动物锐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导致三江中下游出现旱涝灾害,威胁中下游。生态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色。新华社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过去,属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河流的源头地区并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全面保护。

从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到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到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设立;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成为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中第一个正式成立的……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2020年6月28日拍摄)。新华社

20年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了三个跨越,迈出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从单纯保护生态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可可西里海拔4600米,冰雪覆盖,风凛冽。在索南大街保护站,工作人员邓海平蹲在寒风中,双手捧着温热的奶瓶,给一群小藏羚羊喂食。这是严寒中可可西里最温柔的一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偷猎猖獗,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数量锐减至不足2万只。几十年来,专项山地巡逻、持续反盗猎、野生动物救助等工作不断开展。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头公园拍摄的扎陵湖风光(2022年3月12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卢雪莉摄

如今,藏羚羊的数量已恢复至7万余只,“美少女”可可西里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安宁、悠闲,成为青藏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江源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之路

国家公园的建立,意味着对三河源头的生态进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干净的河流水东流。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青海省对试点体系内6类15个保护区进行了功能重组和优化组合。同时,严厉打击“九龙治水”,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房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下放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实现“一个部门管一件事”。 “目标。

经过五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之路.

《长江第一湾》拍摄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2021年7月23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卢雪莉摄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祥国介绍,该制度试点以来已累计投入67亿元,一系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相继实施。 2022年,将投资近3.2亿元,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实施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补播、封沙育草、湿地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增草、增绿、增水;

园区48个采矿权全部收回,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伤痕得到愈合,生态环境历史欠债得到彻底化解……

国家发改委阶段性生态效益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地区主要保护对象得到较好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强化。

尼玛扎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的牧民。他家住在“黄河源头姐妹湖”扎陵湖北岸。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头公园核心区。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守护者,尼玛扎西每天一边放牧自家的牛羊,一边还负责捡拾垃圾、巡逻湖泊牧场、检查和保护野生动物。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色。新华社

“这几年,扎陵湖的水越来越大了,坐在家里就能看到湖了,藏野驴、藏狐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家乡的风景也越来越多了。”并且更加美丽。”尼玛扎西解释一下。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系试点涉及4县17211户牧民。这四个县曾经是深度贫困县。 2018年以来,青海省政府每年投入3.7亿元,为每户安置一名生态治理员,月收入1800元。仅此一项,就使三江源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增加2.16万元。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理员正在巡逻。新华社

和尼玛扎西一样,三江源国家公园数万名生态管理员作为三江源的长期居民,也成为了国家公园的“公园居民”。他们在保护家园的同时,也保护了三江源的自然生态,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共赢。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效保护了“中国水塔”,为国家公园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我的国家。 “青海计划”和“三河源模式”,让千百年来靠水吃草的牧民吃上生态食品,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

阿松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扎多县昂赛乡的牧民。他经常穿着一件印有雪豹图案的T恤来表达他对神秘“大猫”的喜爱。

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的雪豹。新华社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的豹子。新华社

在峡谷深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上,阿松部署的红外摄像机曾在同一点拍摄到两只“大猫”——雪豹和花豹的图像,这让他感到自豪。

“生态好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这是从事自然体验三年多的牧民桑周最深的感受。

昂赛大峡谷(2020年8月22日拍摄)拍摄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头区。新华社记者卢雪莉摄

2019年,昂赛乡获得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启动特许经营自然体验试点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家公园开展特许经营试点项目。世代以放牧为生的桑周家族,成功申请成为寄宿家庭。他担任当地导游,带领游客欣赏自然景观、观看野生动物、体验牧区生活……牧民变身导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待自然体验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拍摄各种野生动物。 “以前珍稀动物很少见,现在生态好了,雪豹、白唇鹿等野生动物成了大家镜头里的常客。” 2022年,桑周一家接待了3批自然体验者,收入增加1万多元。

青海省委党校教授马洪波表示,“国家公园”概念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充满活力。广大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了获得感、幸福感,在生态保护中生活更加美好。

辽阔的雪域、蜿蜒的山峦、鹰击长空、江河湖泊……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2016年8月20日拍摄)。新华社

监测显示,近年来,青海向下游调水量呈增加趋势,且水量充足、水质优良。

《青海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100%。 57.9%。

以往很少见到的雪豹、豹子、欧亚水獭也频频出现。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河流源头嬉戏,猎鹰、黑颈鹤、斑头雁、兔猫、藏狐在草原上竞技。

如今的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水塔”坚实丰硕,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旺的壮丽画卷。

海报设计:潘宏宇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并收藏无忧网,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优质内容。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评论列表

发布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