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觉了是什么意思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是什么意思

www.wyids.com生活常识

觉觉了是什么意思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是什么意思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觉觉了是什么意思是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是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觉觉了是什么意思是以及“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什么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佛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指那五蕴观照是什么意思

楼主好!这是佛教常识,解读法有“小乘和大乘”、“方便解和实相解”等区别。最好在实修某个法门的前提下,与人探讨这些词汇的真义,否则怎么说都是空谈,离题万里!下面以《心经》为例,简析几句,供参考。

【1,“五蕴”的显义和隐义】

一般的理解都采用法相宗的定义,解为“色受想行识”的五个,即“色”是物质现象,后四个是心理(八识)现象,这也叫“小乘解、方便解、不了义解、幻解、假说、显义”。当解为“色性、受性、想性、行性、识性”时,皆指无明心所起的“无明性”,能一念被转变为“无上智性、般若性、佛性、觉性”时,就叫“大乘解、实相解、了义解、真解、实说、隐义”。《心经》的“五蕴”就同时指这两类法义,解读为“可见可思”的小乘义,不如解读为“不可见、不可思的无明性”的大乘义,更能点拨学人。

【2,“观照”的显义和隐义】

该词在不同佛教派别的定义有差异,现采用最普遍的天台宗浅解:“观”是觉性内用生慧,“照”是觉性外用生慧,这就是显义。《心经》的“观、照”指标题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的妙用,是随缘自然起用,是无心之用,这就是隐义。

【3,“五蕴和观照”在《心经》全文的作用】

从经文字面上看,“五蕴”是经题“波罗蜜多”的相对语,即此岸。“观、照”都是经题“般若”的妙用。

从经文一乘佛法(般若法)看,“观照”是能事之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蕴”是所事之法,即颠倒梦想。

从经文大乘菩萨法看,观=照,五蕴=自在。

【4,“观和照”的修法】

从全经看,“观”指无心,“照”指无见。所以,贯穿全文的般若法的“观自在”=无挂碍=一无所得,“佛”=波罗蜜多心=究竟涅槃。若要成“佛”,但“观自在”即可。

【5,“五蕴和观照”的关系】

看懂前面四义,顿悟“五蕴”即佛,“观照”即法,“菩萨”即僧,则两个词统一在“皈依三宝”里。

【6,《心经》的最深义】

如上所说,观自在=观佛,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观自在”的本质与净土宗《观无量寿佛经》里的16观法一致,即《心经》讲的还是念佛法门。这就是历代高僧常说的,实证般若法门的最妙法是“弥陀法门”的密因。同理,凡参学《心经》却疏忽念佛法门的,今生都难有真实成就。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是什么意思

不请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书上得来的知识是肤浅的,不如学过、经历过再自己领悟出来的道理深刻。

详解如下:

一、句子解析:

1.《纸上得来终觉浅》:书上学来的知识是肤浅的,字义词义句子的意思表面上都已经明白了,实际上没有亲身经历,并不是真正的懂得了其中的深刻含义。

2.《心中悟出始知深》:书上学到过、经历过,再从心里自己领悟出来,是融会贯通的结果,才真正懂得其深刻意义。

二、这句话出处: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朝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觉觉了是什么意思是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评论列表

发布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